在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中,唐詩總是那樣的令人心儀不已。千載之后,我們依然仰望這顆璀璨的明珠。每一次近距離地感觸唐詩,我們會多一份親切和感悟。3月23日,華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特級教授戴偉華博士做客第116期孔目湖講壇,以他獨特的授課方式和專業視角,引典據章,引領同學們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——唐詩的世界。
“唐詩很美麗,要走進唐詩,首先需要一種情感,就是你要熱愛它。”戴教授首先道出了我們讀唐詩應有的態度。“酒入豪腸,七分釀成了月光,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,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。”戴教授又以余光中的《尋李白》向同學們講解如何理解唐詩。
走進唐詩,要對唐詩有悟性,前提應該是能正確地閱讀唐詩。戴教授舉例說到,要正確閱讀唐詩,第一,要了解唐代的典章制度,深入認識唐詩反映的時代背景。如王維的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中 “孤煙”的含義,這就涉及唐代的典章制度,代表邊疆安寧。其次,應明白天文地理。“西出陽關無故人”,“春風不度玉門關”,唐代敦煌西邊,北有玉門關,南有陽關,是當時通向今新疆,是唐代通向西域的兩個關口。西域地理風情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欣賞邊塞詩歌。第三,我們應了解名物。“煙花三月下揚州”,其中的“花”指的是三月柳絮,如煙如塵。“花”也不一定都是柳絮的意思,“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后庭花”,“后庭花”便是樂曲名。第四,注意漢字多義的選擇。漢語當中一個字,它會有許多種意思。我們在閱讀唐詩的時候,應該尋找詩中最確切的那個詞的詞意。杜牧《遣懷》“落魄江湖載酒行”中的“落魄”指的不是潦倒落魄,而是放蕩不羈的意思。詩中對字的理解也要結合作品,如白居易《暮江吟》“一道殘陽鋪水中,半江瑟瑟半江紅”中“瑟瑟”謂殘陽照江,半紅半碧耳。而他在《琵琶行》中的“楓葉荻花秋瑟瑟”之“瑟瑟”,楓葉紅,荻花白,映秋色碧也。
細細品味唐詩還要注意情景閱讀。戴教授接著說,讀唐詩我們要體會到當時詩人創作時候的一種環境,要把握住詩歌創作時詩人的情緒。李商隱《春雨》“紅樓隔雨相望冷,珠箔飄燈獨自歸”,本來詩人滿懷希望登樓,滿腔熱情,但在雨中相望,而不能和他一起歸去,于是滿懷的希望變成心地悲涼,詩人設置了一種審美的距離,我們對情景的想象能感受到詩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創作心境,也更能感受“春雨”的朦朧美感。情景假設,我們才會更加深入地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意蘊
寫詩需要想象,讀詩也需要想象,作為讀者來說,要進行所謂的二度創作,這種創作需要豐富的想象來拓展閱讀。戴教授說,我們應遵循“作者未必然,讀者未必不然”的鑒賞原則。他舉例說,第一類是名句,比如李商隱的《無題》“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”,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“千呼萬喚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。”我們可能一首詩不會記住,這樣的名句是忘不掉的。第二種是體味詩歌的內涵。如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“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。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。開軒面場圃,把酒話桑麻。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”,平易樸實,這樣的詩也要有涵詠的功夫。
走進唐詩,戴教授說,經驗閱讀是關鍵,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。第一是,詩歌的寫作。寫作的過程也是積累閱讀經驗的過程。第二,借別人的經驗為自己的經驗。經驗閱讀還需融貫古今,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創造力。戴教授提到“詩鬼”李賀,如《蘇小小墓》,“幽蘭露,如啼眼”,體現的便是他對詩歌的獨特的創造力。

唐詩是美麗的,她如同一件珍貴的藝術品,我們要小心對待她。戴教授鼓勵同學們多讀書,多讀唐詩,不斷靠近唐詩。
(攝影:學生記者林重先)